“3+N”模式 书写温暖人社答卷 今年以来,城中区人社局党组坚持“民生先行”服务理念,以“青海e就业”工作品牌为牵引,以“人社服务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便民化均等化,从就业服务增效、社会保障提质、劳动关系和谐三个方面聚力,以“3+N”模式靶向攻坚,不断构建“大就业”格局,走出“以民生温暖民心”的人社发展之路。
三项举措 书写稳就业“幸福答卷”
推进就业服务增效工程,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为基础,促进供需匹配为关键,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驿站职达”实现家门口就业。聚焦零工群体和用人单位需求,以“临时用工找驿站,灵活就业进驿站”为服务模式,持续拓宽“15分钟就业圈”,打造以南滩街道办事处为中心,辐射辖区全域的零工就业服务模式,鼓励辖区居民线上“一键找活、一键发布需求”。截至目前,“零工驿站”网站注册企业56家,注册求职者868人,匹配灵活用工订单3417单。“三进”活动深化服务内涵。“进企业”实行“企业办公日”延伸服务模式,为100余家企业宣讲企业培训补贴、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及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等就业创业政策4次,实现政策入企、服务进企,累计为企业解决用工2129人,发放企业培训补贴1928人115.68万元,社保补贴48人31.98万元。“进社区”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暖心服务11次,扎实推进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83人。“进校园”联合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组织400余名应届毕业生开展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等“三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就业创业帮扶,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人才夜市”创新人才招引方式。将“求职招聘”与“夜市经济”相融合,为求职者提供招才引才政策、高校毕业生档案转接、失业登记等全流程、全方位人社服务,营造良好引才聚才环境,累计开展“人才夜市”“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等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18场,组织828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996个,达成意向2087人。
三智服务 兜牢强保障“民生底线”
推进社会保障筑基工程,聚焦民生关切,持续提升数字政务建设水平,让社保服务更加便民惠民。智能联动,社保服务一站直达。不断依托青海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青海人社通APP等云服务平台,实现三险申报、待遇资格认证、失业保险金申领等业务“全程网办”“一网通办”,持续为群众和企业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社保服务。线上办理企业申报2.55万件,养老关系跨省转移509件,群众自助办理待遇资格认证1.75万人,申领失业金886人。智能审核,惠企政策免审即享。借助数字化服务,实现数据快速比对、智能筛选、精准审核,有效缩减办事时限,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570.37万元,惠及企业2006户,为企业降低工伤和失业保险费4.11万户次3327.18万元。智能宣传,政策解读指尖即达。持续探寻“数字化”宣传新路径,通过线上平台推送“管家解读政策”社保五彩小卡片58期,政策宣传小视频2期。社保管家化身“网络主播”走进直播间讲解政策2期,“零距离”互动、“面对面”答疑,解答热点问题82个,直播观看527人次,让老百姓“随时可听、乐于去听、一听就懂”。开展“管家答疑”在线直播课堂5期,通过“直播+帮办”服务模式,解决大型企业申报、转移等高频疑难问题158个,开辟了线上互动答疑、政策直达即享的社保宣传新路径。
三调模式 铺设解纠纷“快捷车道”
推进劳动和谐共促工程,以“快立、快调、快审、快结”机制为保障,持续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基层纠纷“就地调”。畅通基层劳动争议纠纷调解渠道,以“数字化”调解方式,让劳动纠纷化解进入“快车道”,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85件,涉案金额1095万元。以流动仲裁庭进企业、进社区、进园区方式,将“等待调解”变为“上门调解”,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7件51.34万元,有效降低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维权成本,为劳动者定分止争提供维权新路径。特殊群体“联合调”。发挥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效能,坚持调裁结合、调解优先,联合区城市管理局处理农民工工资案件61起,涉及171人272.27万元,农民工工资案件调解率100%。联合城中区人民法院成立劳动领域纠纷诉源治理“安薪”工作室,调解案件51起,涉及65人43.59万元。联合城中区司法局成立劳动纠纷调解室和新业态劳动纠纷调解室,调解新业态劳动纠纷案件5起,涉及19.22万元。提炼要素“快速调”。归纳提炼争议案件事实要素,提前介入,为当事人提供明晰指引,让繁杂案情明晰化、庭审流程简便化,实现平均庭审时长缩短20%,审结劳动争议案件16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