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太远了,来回跑趟参加庭审实在不方便。好在有流动仲裁庭为我解决问题。”近日,居住在市区的徐女士和某个体工商户发生劳动争议,最终通过“流动仲裁庭进社区”,在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家门口”成功调解。数字赋能仲裁高效化。从案件办理着手,线上线下双发力,将传统仲裁拓展为“双轨”立体化仲裁服务,供当事人选择。积极引导线上调处,以“互联网+调解”平台为载体,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网上仲裁庭”和“网上调解室”,构建劳动争议在线申请、资料远程提交、异地线上调处,法律文书网络送达的全流程在线解纷模式,截至目前,“互联网+调解”平台处理案件53件,提供网上咨询服务615人次,案件办结率100%,网络庭审113件,占案件出来总量35.6%,网上送达法律文书614份,占送达总量38.2%,有效提高案件处理质效。组织赋能仲裁多元化。统筹发挥多部门职能优势,联动处置案件,开辟“多元调解+速裁”解纷快车道。充分发挥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作用,对事实清楚、双方有调解意愿的案件,实行一日申请、一日立案、一日调解、一日送达的速裁流程,促进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纠纷新局面。充分发挥仲裁专业优势,建立调解组织名册、完善基层调解员库,以定期组织基层调解培训为契机,为企业答疑解惑、分享调解经验、讲解方法技巧,提升法律素养和调解水平,持续推进基层治理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已建立行业性调解组织1个、街道(乡镇)调解组织8个、规模以上企业调解组织17个。 智慧赋能仲裁便民化。开展流动仲裁庭进企业、进社区、进园区仲裁便民服务,提供诉前调解、庭审观摩、以案释法、用工体检、政策答疑等精准仲裁服务,有效规范企业用工、降低维权成本。以‘安薪’联合工作室和新就业形态调解室为载体,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特点优势,探索打造“人社牵头、部门协同、行业参与”的工作格局,开辟绿色通道,做到接诉即调,实现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全流程服务闭环。截至目前,已开展流动仲裁庭活动7次,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4件,涉及14人48万元。与法院联合调解案件56件,涉及71人43.49万元,处理新就业形态案件4件,涉及4人19万元。
下一步,城中区人社局以“青年仲裁员志愿服务月”为主题,积极开展调解协商、政策宣传等工作,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更加深入基层、贴近民众。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源头治理,加大协商调解工作力度,抓好重点领域争议办理,凝聚争议多元处理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中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