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四度 助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城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始终把稳就业摆在民生保障的重要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提升四度为抓手,打出了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技能培训稳岗、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能等一系列促就业稳民生组合拳,千方百计助力辖区重点群体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聚焦重点,不断加大困难群体帮扶力“度”
紧盯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需求。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为833名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宣介、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1131”就业帮扶服务3813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766人,就业率为91.95%。畅通见习渠道,充分发挥见习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梳理见习基地岗位233个发布至西宁招聘网及各级公共服务平台,让辖区内高校毕业生随时掌握岗位动态,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16人13.25万元。畅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深入开展农民工暖心走访活动,为农民工提供信息对接服务,引导农民工转移就业7165人(次),转移就业劳务收入1.37亿元。联合总寨镇开展“零工小市场”活动,改变传统招聘模式,为辖区农民工面对面匹配灵活用工订单,实现“码”上招聘,提供零工岗位15个,岗位需求50人,达成意向17人。培育“蓝师傅社区便民服务”及“藏毯艺匠”两项劳务品牌,推动农村劳动力实现增收,累计带动就业4000余人,拨付劳务品牌奖补2万元。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扶持力度。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岗位推荐、公益岗位安置等就业援助服务,切实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开发托底性公益岗位50个,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集中安置,已上岗35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动态“清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83人。
培训“充电”,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匹配准“度”
深入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坚持以调查需求为导向,切实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根据调研了解群众培训需求,积极对接青海时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西宁市大河职业培训学校开展“菜单式”培训服务,开设“农家乐+创业”、物业管理等培训班13期630人,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围绕创业者经营过程中如何制定销售和成本计划、如何使用高效销售技巧使顾客满意等内容,积极组织开展IYB创业培训4期100人,切实增强辖区创业者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转业培训97期7273人,帮助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水平、精准就业。全年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6322人417.2万元。
两优服务,注重提升就业创业活动精准“度”
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形式,大力开展“现场招聘+直播带岗”活动,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个性化、精细化供需桥梁,促进各类城乡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累计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38场,组织1451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309个,达成意向2934人,线上观看人数31.65万人次。线上线下发布就业创业政策清单,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推行“政策找人”“政策找企”服务,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举措,实现政策与企业、就业人员精准对接。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以城中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依托,建成集创新创业、孵化辅导、服务人才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目前入驻企业36家,带动就业193人。组织开展“创业沙龙”“才聚中区·智启新程”创新创业人才主题活动、双创成果展等个性化“双创”活动16场,服务企业272家次。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带动就业作用,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落实创业补贴5人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放款17人890万元。
多措并举,有效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温“度”
“人才夜市”打造招才引智“中区模式”。创新人才招引模式,借力当下“夜市经济”,结合企业招聘、岗位推送、政策宣传,打造具有中区特色的“人才夜市”品牌,为企业引才、求职者择业搭建全新平台,拓宽招才引智渠道,构建人才服务新格局。开展“人才夜市”招聘会6场,组织158家企业提供714个岗位,达成意向558人,线上投递简历124份。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以“临时用工找驿站,灵活就业进驿站”为服务模式,建设城中区“零工驿站”,驿站配置“双屏六区十岗”功能,配备专职人社服务专员,为辖区内灵活就业者和用工单位提供就业信息推介、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公共服务。截至目前,“零工驿站”网站注册企业120家,注册求职者1234人,匹配灵活用工订单1.2万单,日均工资为2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