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好“人才之笔” 绘就人才发展“新篇章” 人才是强区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城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辖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需求,加快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工作新格局,在“引才”“育才”“留才”上精准落笔,用心用情绘就人才发展“新篇章”
以“唯才是举”之心“起笔”在倾心引才上下足“硬功夫”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以“城中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团”进企业活动为契机,实行“企业办公日”延伸服务模式,将人才服务窗口前移,为11家企业宣讲省市重点人才政策、就业创业政策,选派专人指导企业申报人才项目,共推荐3名人才、1个创新创业团队申报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1名人才申报“智汇三江源 助力新青海”项目并签约成功。同时,加强对人才称号获得者的合同管理,落实“月督促、季考评、年总结”制度。对拨付的“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人才特殊支持经费35万元,“智汇三江源 助力新青海”人才特殊支持经费0.5万元进行定期督查,充分发挥资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效用。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质效。充分考虑多样化、多层次用人需求,合理配备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公开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订单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共招引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才51名、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才5名、“校园引才”2名,做到人岗匹配,人事相宜,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以提升能力素质为着力点,及时为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充电赋能,举办“城中区事业单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新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培训”2期;积极配合教育、卫生系统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网络培训800人(次),持续培养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本土人才。推进人才强企行动。聚焦锂电储能、新材料等重点企业,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各类人才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组织350名城乡劳动力开展农家乐+创业、物业管理员及家政服务员技能培训班,100名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组织辖区企业开展在职员工培训7001人次,提升企业员工稳岗转岗能力。帮助圣源地毯有限公司成功认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资质,开展企业职工自主评价工作,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以“求贤若渴”之心“运笔” 在悉心育才上下足“细功夫”
打造“人才夜市”品牌。坚持党管人才,创新人才招引方式,借力“夜市经济”,结合企业招聘、人才政策宣传,打造“人才夜市”品牌,为企业引才、求职者择业搭建全新平台,该做法被《中国组织人事报》《青海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年内,共开展“人才夜市”活动6场,组织158家企业提供714个岗位,达成意向558人,线上投递简历124份。搭建人才供需桥梁。将“云端求职”和“现场招聘”融合,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创新“探岗-带岗-推岗”全过程引才服务模式,开展“直播带岗”进厂区活动,通过沉浸式带岗活动畅通企业引才渠道。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26场,组织88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756个,达成意向1949人,线上投递简历数741人,线上观看人数22.3万人次。参加赴外引才活动。组织辖区内重点企业参加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人才交流会,为企业开辟更广阔的招才引智的渠道,促使企业融入“陕甘宁青联盟”,为“走出去”寻求引才合作探寻有效路径,推动区域人才有序流动、有效配置,累计为11家重点企业解决用工1.04万人。
以“惜才如金”之心“收笔” 在拴心留才上下足“实功夫”
激发人才双创活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以城中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建成集创新创业、孵化辅导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服务平台,聘请20名创新创业导师为12家企业提供辅导和资源推介等服务8次,为3家企业发放联动孵化资金180万元,组织辖区优秀企业携观唐唐卡、云动时空AI数字人等4项创新创业成果项目积极参加“沃土西宁·创赢未来”创新创业成果展,开展“创业典型分享会”“创业沙龙”等创新创业活动14场,服务企业203家。营造良好人才生态。依托“人才面对面”活动,邀请30余名创新创业人才开展“才聚中区·智启新程”创新创业人才主题活动,通过搭建平台“话”创新、创客咖啡“谈”发展、人才事迹“树”典型等环节,调动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性,发挥典型人才示范引领作用,营造 “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提供引才返乡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回乡创新创业,积极反哺家乡建设,推行返乡创业服务事项“打包办”“提速办”“一窗办”“一网通办”等便民利民措施,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创业一件事打包办”服务窗口,优化政策补贴申办流程,落实创业补贴5人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放款15人570万元。不断优化城中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功能,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入孵指导、政策辅导等入孵服务,今年基地入孵返乡创业者6名,带动就业21人。